《金瓶梅》中亲属称谓语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2018-12-20 14:25:48 来源: 您是第位浏览者
作者:徐州市第一中学 孟雨晴
摘要
古代白话小说自唐代形成、宋代完善到明代繁荣,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作为明代世情小说集大成者,《金瓶梅》的语言口语化、俚俗化,充满市井气息。本文通过检索北大语料库,分析《金瓶梅》中常出现的亲属称谓语,根据使用对象将其分为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和“非亲属”两类。用不相当的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时,存在使用更尊敬的亲属称谓语的趋向;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时,突出表现为主仆称谓父子化。总观全书,我们认为《金瓶梅》亲属称谓语具有情感化、交际化的特点,同时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极度泛化,种种语用特点可以反映明代宗法制的社会影响及明代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主仆关系。
关键词:《金瓶梅》;亲属称谓语;语用特点;文化内涵
引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巨著《历史研究》中说“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个体系。”故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都离不开对关系的称谓。称谓语是在人际交往中用于建立和保持联系,并能表示双方身份地位、远近亲疏的名称。而亲属称谓语是对亲族成员使用,并表明血缘和姻亲关系的称谓语。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中,亲属称谓语数量庞大且划分细致,在语言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于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将在《金瓶梅》这一明代极为出色的长篇世情小说中进行。《金瓶梅》对明代市井生活、家庭生活描写详细,出场人物达五百余人,其间身份地位各不相同,家庭关系错综复杂,对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准确性有很高要求。纵观全书,其亲属称谓语使用准确恰当,文化内涵多样,很好地反映了明代家庭生活、社会风气、历史文化。
我们通过梳理《金瓶梅》文本,使用北京大学语料库,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亲属称谓语(如哥哥、爹、姐姐、嫂嫂等)进行检索分析。其中,对语料少于100条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穷尽式分析,对语料多于100条的亲属称谓语进行分层抽样,分析其语用特点及文化内涵。
结语
《金瓶梅》中的亲属称谓语存在情感化、交际化以及泛化的特点,而在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使用上,其实质是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内化为亲属关系。
到明代,宗法制度已逾千年,一方面,它对社会以及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仍然是规范社会行为准则的准绳;另一方面,人们宗法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语言上包括称谓的变化。《金瓶梅》中,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的泛化现象体现了亲属界限的模糊,冲击了原有的宗法观念,这反映了明代“称谓等级礼仪制度日趋败坏”,隐隐昭示着宗法观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弱化。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8
[2] 陈宝良. 明代社会生活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兰陵笑笑生;皋鹤堂.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期刊类:
[1]崔山佳. 明清白话作品词语称谓语补义[J].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02): 278-289
[2]丁崇明,荣晶. 女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考察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7(05): 151-157
[3]曹炜.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02): 62-69
[4]任海棠,冯宁霞. 称谓语的选用与社会身份关系之表达[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 8(05): 109-112
[5]潘攀. 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 语言文字应用 , 1998, (02): 34-38
[6]曹炜. 《金瓶梅》人物语言中的称谓语[J].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2): 46-49
[7]杜艳青. 《金瓶梅》称谓语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6): 92-94
[8]刘薇. 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D]. 云南:云南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