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其影响因素调查

2018-12-20 13:47:08 来源: 您是第位浏览者

 

     作者: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刘语晗

摘要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聚焦面临学业与社会化双重压力的高中生群体,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基本方法对所在高中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参与动机、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对志愿服务的真实态度,以期激励广大高中生同伴的志愿服务参与、为所在地区乃至全国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出力献策。

 

      关键词: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

       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投身志愿服务的队伍中,青少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2015年教育部以思政部1号文件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紧密结合实际,制订实施办法,努力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在一系列政策指引和制度支持下,我国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迅速发展,各地方政府、学校、社区纷纷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志愿服务中,以期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在遍布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业阶段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群体中,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高中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刚刚迈过青涩懵懂的少年阶段,十四至十八岁左右的高中生们处于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又面临学业与社会化的双重压力,其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参与意愿引发了笔者的关注。

 

研究现状

        以往关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研究按照性质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类:

 

       1. 理论研究: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

理论研究方面,绝大多数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分析,关注参与志愿服务之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如发源于美国的“服务学习”理论认为,服务社会可以帮助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交际方面还是解决问题方面,学生都可以从服务他人中收获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度,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增强知识性学习的价值。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使青少年在服务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的爱与温暖,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反过来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回报社会的意识。

 

        2. 实证研究:多聚焦大学生群体、发达城市

       相对于蓬勃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丰富的理论研究而言,关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总体较少。其中,大部分调查者聚焦大学生群体,着力分析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及价值意义,少数关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调查研究也多以港澳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的中部地区城市的关注并不高。

 

       因而,本文的调查将镜头聚焦于河南省郑州市高中生群体,这是基于可行性与典型性的双重考量。众所周知,河南是人口大省,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87万,为全国之最,而全省境内却只有一所211大学,高中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极为繁重的课业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的高中生们是否有意愿和精力参加志愿服务?学校和家长是否重视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会遇到哪些阻碍,有什么解决办法?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了解自己、了解身边高中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二三线城市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寻找合理途径。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制作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而运用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处理。

 

       问卷调查方面。本次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中生为调查总体,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3个自然班级总计21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平台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发放,总计收回问卷107份(电子问卷46份,纸质问卷61份),回收率为51% ,其中有效问卷共102份,有效率约95%。访谈调查方面,笔者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场所、志愿服务组织四个角度选取调研对象,采访了包括高中生、敬老院老人、社区工作人员等在内的8名调查对象,访谈形式包括面对面访谈、网上聊天两种。

 

建议措施

       综合文献、问卷与访谈调查结论,笔者对郑州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国内大城市相比,郑州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较为落后、高中生服务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对此,笔者结合调研结论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措施:

 

        1.提高参与投入,尝试将志愿服务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家长和学校都很难真正花大力气重视和投入没有任何功利性回报的志愿服务。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学习国内外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优秀经验,尝试将志愿服务也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计入升学考量指标,从而有效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学生的志愿服务投入。

 

       2.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有效合作。

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参加来自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组织等机构发起的服务活动并不多,相关参与渠道的缺失是重要问题。应当增强学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协会等公益组织的有效合作,重视吸纳在校学生力量,增强对青少年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3.优化服务形式,真正做到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

应当在志愿讲解、环保实践等常规形式之外,开发更加多元丰富的志愿服务岗位,如可以线上工作的社区网络监督员、社区公众号编辑等,将志愿服务岗位与高中生的知识能力相契合,真正做到让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华. 论"服务学习"[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5a):1-8.

[2] 游柱然. 杜威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J]. 求索, 2009(1):111-113.

[3] 梁绿琦, 余逸群, 纪秋发,等. 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 2005(7):27-35.

[4] 萧婉玲, 姚颂霖. 穗港澳台青少年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报告[J]. 青年探索, 2017(4):102-112.

[5] 肖强, 罗公利. 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