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市流动摊贩存在原因及整治措施
2018-12-20 10:20:11 来源:朱玥明 薛阳 袁懿 王有盛 您是第位浏览者
作者信息: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朱玥明 薛阳 袁懿 王有盛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如何优化城市流动摊贩的整治措施。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深入访谈等方法对流动摊贩存在的合理性和现状、国内外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苏州市具体市情,提出了疏堵结合、多措并举等改善苏州城市流动摊贩治理。
关键词:流动摊贩,城市管理,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多元管理
随着苏州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苏州,由于其各方面因素,不少人选择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收入客观”的流动设摊经营作为谋生手段。流动摊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外来人口就业问题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需,但同时其对城市形象、交通、环境以及食品安全、商业秩序方面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结合具体市情,探究合理的管理方式,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综述
1. 苏州市流动摊贩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集聚效益明显,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苏州。城市的市场需求和市民的生活需求,使流动摊贩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一直活跃于城市之中,补充了城市在部分功能上的缺失或不足。因此,摊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然而,由于摊贩游离于城市规范管理体系之外,对城市环境、交通及治安等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城管在执法时经常出现“暴力执法”、“以暴制暴”的情况,城管与流动摊贩的关系逐渐演变为“猫捉老鼠”的关系,造成了目前流动摊贩管理面临“堵疏两难”的局面,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顽症。
2.流动摊贩概念的界定
“在城市流动的无证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 ,也没有合法摊位证、流动性大的摊位。”[1]其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1)本地无业、下岗、待业或退休人员;(2)外来流动人员;(3)本地自产自销的农民。流动摊贩经营的内容:以早点、熟食、油炸食品、水果为主。经营工具以人力推车、流动摊车为主。种类丰富,经济实惠,快捷方便,对市场需求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3.本研究的意义
本文就苏州市流动摊贩存在及整治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阐明流动摊贩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国内外有关流动摊贩的整治措施进行分析、借鉴、吸收并本地化,以符合苏州当地的实际情况。
其社会意义从多角度解决流动摊贩所存在的弊端,引导其走向规范化。转变政府的传统管理理念及体制,使之成为以为民服务和人文执法为主的公信力强的政府;解决流动摊贩的生存问题,减少流动摊贩与城管的冲突;满足大量外来人口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需和城市市场所需;保证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及全体市民享有的权利,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4.研究内容
本文将就苏州市流动摊贩整治进行研究,着重阐述和思考的问题是:(1)流动摊贩存在的合理原因;(2)流动摊贩存在的负面问题;(3)如何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地方管理流动摊贩的经验;(4)政府如何进行对流动摊贩的管理。
主要结论
现如今苏州市流动摊贩和城管之间呈现“猫捉老鼠”的关系,笔者认为苏州市流动摊贩存在的根源是占城市人口比重极高的外来人口,在这些外来人口中主要为社会中下层,流动摊贩解决了大部分外来人口的生活饮食需求以及小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只要苏州城市人群结构不改变,流动摊贩就不会根除,全面取缔流动摊贩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流动摊贩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阐述了“疏堵结合”“多措并举”的中心思想;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各地目前对于流动摊贩管理的典型措施,研究发现,从国外来看,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法律严细,管理规范,程序简洁,流动摊贩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印度、非洲、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则以宽松式人性化管理为主,这些措施为探究苏州市流动摊贩的治理提供了现实经验;通过深入访谈的方法,与流动摊贩、城市管理主体进行了访谈,对流动摊贩和执法力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苏州市具体市情,提出了文明执法,加强管理;传播文化,美化环境;细化法律,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疏堵结合;利用媒体,转换模式等方式来改善苏州市流动摊贩的治理。
研究不足
苏州市流动摊贩整治研究,关于消费者的调查,由于调查人群的局限性,参与问卷填写的被试人群中外来人口较少,调查结果只能代表大部分小康家庭的苏州市民的态度;访谈研究范围具有局限性,笔者进行实地走访时以苏州高新区和市区为主,然而苏州市每个区区情略有不同,没有做到全面了解各区区情;本文力求在流动摊贩的政治措施方面得到突破,但由于笔者理论知识的局限以及剖析问题的不够深入,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奇星,陈尤文.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88
[2]李小军, 林洁芳, 杨芳. 广州流动摊贩治理的进展、挑战及完善[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2(4):13-20.
[3]马春, 文正祥. 昆明市流动摊贩管理方法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315-316.
[4]刘玲玲, 刘承水, 史兵. 流动摊贩外部性分析及其治理政策——以北京市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5):79-83.
[5]沈春松. 城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